□堂吉偉德
  雲南省河口縣有一個名為“中國—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”的項目,這個2011年2月完工的項目被當地譽為“邊境明珠”,總投資額為2.7億元。但在3年之後的2014年5月23日,該項目卻開始動工拆遷,拆遷補償費用保守估計要3億元左右,高於它的建設費用。(6月19日《東方早報》)
  建時2.7億元,拆時3億元,一拆一建之間,5.7億元的GDP就此增長。不過數據再光鮮也不過是低效化的延續,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只是建立在拆與建的折騰之上,一個地方的經濟指標只是依附於短命工程的反覆上,以浪費和粗放為主的模式,無疑將會成為地方財力和民生之痛。
  上馬時轟轟烈烈何其風光,甚至可以不顧“多名當地官員的反對”,可以“有些程序是在建設的過程中逐步補辦”,卻依然擋不住結局的戲劇化。假若一切程序都是按照規定來行事,那麼“沒想到新要求如此快”也不會讓力主者猝不及防。結果,當初的反對聲一語成讖,“邊境明珠”的政績工程,在短命和速朽中成了笑柄,留給了外界太多的想像空間。
  2013年財政總收入1.8億元的河口縣,將會為3億元的拆遷成本買單,拿什麼來支付便成了當務之急。可以預料的是,公共財政的成本和負擔,最後依然會由民眾來背,不但會為此犧牲民生福祉,還可能承擔額外成本。問題是,公共決策的失誤,規劃的隨意改動,其造成的損失究竟應當由誰承檔背趿χ韉摹暗鋇刂饕斕肌筆撬鞘欠窠爍凍齟郟�
  近年來,拆而又建,拆舊建新,不斷折騰與重覆的戲碼,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,有些現象和損失還相當嚴重,稍加盤點和總結,類似的案例信手拈來:重慶一投資千萬元新修的殯儀館沒用過就廢棄,成都市投資數十億元三年兩次打造“非遺公園”,北京一體育館剛裝修一新就要被拆除,河南省新野縣投資千萬元的公園為了給五星級酒店項目“讓路”,尚未建好就被毀掉……
  然而,與越來越多的短命工程相比,“問責”卻只是一句沒有得到落實的口頭禪,除了“決策失誤”和“形勢變化”等不痛不癢的藉口之外,導致決策失誤的始作俑者卻安然無恙,甚至由此獲得提拔。在政績和利益的雙重驅動下,類似現象就會愈演愈烈。
  相比於舌尖上的浪費,“短命工程”式的耗損,在性質上同樣嚴重。如果大吃大喝等“不落腰包的腐敗”,都要受到黨紀政紀的處罰,何以“短命工程”式的勞民傷財行為,卻可以獲得輕易的放行,甚至成為“法外之地”?改革和建設當然有可能失誤,也正是因為如此,程序正義才顯得如此重要而珍貴。再強大的官念都應當重視和尊重民意,然後再進行科學的論證與評價,才能防止因為“個人意志”而造成嚴重損失。現實中,一些項目明顯違反程序要求而成為“個人喜好”,由此造成的損失就應當給予黨紀政紀,甚或法律的製裁。若非如此,“短命工程”的現象就始終難以遏制。
  短命的“文化長廊”能否有一顆“救心丸”?一方面在於要有科學的評價體系,對“短命工程”行為要有所鑒別和區別對待;另一方面,要明確並實施剛性的問責機制,對於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,不能聽之任之。在此基礎上,要從作風轉變入手,在決策時多聽聽公眾意見,多考慮公眾利益,力求以人為本,方可防微杜漸。
  (原標題:短命的文化長廊能否有顆“救心丸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z69rzda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